对于支付宝来说,这两年,最让其头疼的问题可能不是自己社交之路的困难重重,而是微信支付自2014年起的渐渐崛起,并逐步挤压其支付市场的份额。
以专业数据来看:2015 年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支付宝基本仍处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占据了68.4% 的市场份额。但从2016 年第二季度开始,支付宝市场份额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而微信则是相应地有了较大的增长。第三季度,支付宝和微信的市场份额差距继续缩小。
我们来看一张表:
从这张表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微信和支付宝分割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如今的支付宝仍然占据着移动支付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但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支付步步紧逼,已然对支付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借助高频的社交工具,微信在很短时间内就斩获了大量线下市场份额。实际上,就在前不久召开的腾讯年会上,腾讯公司给了微信支付团队1亿元现金奖励,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微信支付在线下已经超越了支付宝。虽然目前没有第三方数据证明这个结论,但支付宝在线下处于弱势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目前微信活跃用户数为8亿,使用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三年前,还鲜有通过微信支付购买,但如今1/3的微信用户有直接电商支付习惯。微信支付的迅速普及来源于微信庞大的社交网络圈支持,微信用户活跃数是占据APP用户活跃排行榜首位的,用户使用频次十分频繁,在同样的消费场景中,如有支付这种功能性需求,用户自然而然的会习惯性直接选择微信支付,而不是切换打开支付宝。
那么,微信支付究竟是靠什么追上了支付宝?答案是:以微信红包为代表的社交经济。
2017年春节,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60亿个。QQ手机红包的参与用户数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3.42亿人;微博统计显示,截至除夕24点,共有1.2亿网友在微博上抢了16亿个红包。“手机红包”井喷式增长正将社交转化为消费新领域,“社交经济”将带来更多的金融创新可能。
2014年,那还是一个冬天。当勤劳的中国人辞别忙碌的旧岁,团坐在电视机前和家人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没有人会想到,那个刚刚诞生一个月,还在被央视疯狂推销的微信红包活动,会发展成如今这样的一只巨兽。3年,仅仅3年的时间,微信红包从一项简单的功能演变成如今的红包经济现象,并成功火烧了马云爸爸的屁股,重塑了支付市场彼时支付宝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变成了如今的双雄对决。回望历史,马云微博上的那句:微信搞了一次很漂亮的“珍珠港偷袭”的话值得深思。估计也就是从那时起,支付宝就下定了一定要搞起社交的决心。
然而,红包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
从设计的初衷讲,红包的本质是社交游戏。玩过偷菜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偷菜在08,09年时期,其火热程度从某方面讲并不逊色于如今的红包。时过境迁,偷菜热度衰退,并渐渐被其他游戏所取代。然而,没有人会唱衰红包经济。实际上,以红包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入口及线上线下支付入口的全新“争夺战”正愈演愈烈,各种新颖的红包模式正被不断推出。这其中的逻辑,就在于红包实质上已经超出了它原有的游戏范畴,融合了社交、支付、游戏等多重模式,是一套组合拳法。
于是,由红包衍伸开来,另一个概念火了:它便是社交经济。
互联网平台用红包营销的方式黏住用户,通过社交补足短板,带动金融业务。电子红包的兴起,带动了很大一部分人将银行卡与微信或者支付宝绑定,这样一来,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增加“绑卡”数,把社交用户转化为金融用户,守住庞大用户群。这边是社交经济的概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社交经济将在我国存量的移动互联用户基础上挖掘新的增长点,将会带动如电商消费、互联网金融等相关产业壮大。
“社交经济”将更多地引领移动支付业务创新。手机红包的热潮,也透露出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广阔空间。如今,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已经培养起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及线下服务场景都能使用手机支付。为了更好地打通线上线下,今年的互联网平台纷纷引入AR技术,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基于线下消费场景的创新产品推出,促进移动支付进一步升级。
“社交经济”有着巨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如“消费金融”“社交理财”等业务或将持续壮大,尽管目前更多的是在支付方式和工具上的改变,但未来通过应用和技术创新,或将推动经济发展变革。
如此看来,微信支付持续挤压支付宝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而阿里巴巴拼命在支付宝上搞社交的东东,还是因为看好社交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模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