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政策态势下,支付行业还能走多远?

元宵节的即将到来,仿佛是新年乐章完结的最后一个音符,它预示着:2017的新年结束了。对于支付行业来讲,这个开年可能有点突然。先是1月13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今后将统一交存至指定账户,由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紧接着,又一篇名为:《重磅:央行<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的新闻刷爆了支付界人士的朋友圈,新闻主要内容为:央行开始重新审视聚合支付的定位,并逐步加强监管,此外着重打击二清行为。2月9日。又有消息称:央行继续约谈在京的9家比特币交易平台。随之而来的,便是比特币市值的暴跌。在这层层打击之下,支付行业终于发现,国家的手是收得越来越紧了,未来的日子,监管、控制只会更加严格。一时间,行业内一片哀鸿遍野的声音,弥漫开来。

实际上,即便没有这接二连三的政策关卡拦路,相当一部分的支付行业公司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表分析:

从这张图中我们能看出: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由支付宝、微信(财付通)、银联商务这三家瓜分,除了易宝支付、宝付支付等企业外,其他中小型支付公司才占有2.96%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支付领域目前已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银联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巨头统治力明显。正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支付是他们的“成本池”,是为一些更大的战略目标而服务的。而对于一些外部支付的创业企业来说,支付是他们的“利润池”。巨头会有意无意地把支付领域从“利润池”打成“成本池”,从而陷入恶性竞争。然而,支付巨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使得支付行业整体环境趋于恶化,这些微小型支付企业更是步履维艰。所以,支付牌照市场的交易火爆,一方面有来自行业外的巨头企业的疯狂收购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行业内经营困难的中小型企业在焦急忐忑的心境中待价而沽的原因。

与中小微第三方支付企业相比,聚合支付企业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问题。实际上,聚合支付的核心运营理念就是:避开与支付巨头的直接碰撞,做巨头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通过在各大支付企业间合纵连横,将这些处于竞争状态的支付方式聚合为一体,不仅消弭了各种支付市场大战冲突,而且使自己有了立足之地。不得不说,从运营角度来讲,聚合支付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理念。

一直以来,聚合支付究竟是如何盈利的,是每个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业界人士自己费心思考、反复研究的课题。聚合支付众所周知的一种盈利模式,是依靠支付巨头千六手续费返还的分润进行的。实际上,聚合支付的其他盈利模式正被逐步挖掘,并被拓展开来。

除了分润模式,聚合支付可为初创公司进行商户入网操作等。对于一般的初创公司的人来讲,都没有对接支付的经验,申请商户号和相关的参数是个极其麻烦的事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聚合支付企业则可凭借自己的运作,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为企业接入各种支付渠道。现在做个APP,至少得有个支付宝和微信吧,再多点加个银联、易宝、京东、快钱啥的,要是创业者真的自己去调这些接口并设计多渠道的技术方案,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来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聚合类接口,把各个支付公司接口的差异化自己屏蔽掉了,开发者只需要接一个接口就能完成支付的介入。此外,聚合支付机构也可通过向创业公司提供支付工具,并向其提供账户管理、供应链金融、投资理财、托管金融系统等金融服务,对接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库,连接孵化器乃至风投的形式,实现正常经营。

而所谓的二清行为产生的利润,之前确实会给一部分聚合支付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但随着国家法规的完善和监管模式的加强,这一违规行为会最终消失,实际上,央行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不仅对聚合支付不是打击,而且会极大净化整个聚合支付行业环境,使其健康稳定发展。

如此看来,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消沉的同时,聚合支付的脱颖而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留下评论